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三)

  • 发布时间:04-23 20:06
  • 新闻来源:
  • 责任编辑:王婧

    三、在采访现场还应把握好“催哭技巧”的慎用原则


    在去年奥运会期间,出现过许多感人的场面。那些夺取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喜极而泣,而那些卫冕失败的运动员则抱憾痛哭,电视屏幕上充满着哭泣的画面。

    仿佛是为了配合电视镜头,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经常向一些运动员提出“催人泪下”的问题。一些运动员不愿意在镜头前流露出内心世界,但是记者紧追不舍,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催泪弹”性质,最后让运动员不得不在镜头前痛哭流涕。

    在奥运会开幕的第一天,有可能成为卫冕冠军的十米气步枪运动员杜丽,意外失手,没有得到任何奖牌。在奥运会场馆外面,记者步步紧逼,希望这位内心痛苦的运动员在镜头面前表演流泪的场面。杜丽好几次忍着泪水,不愿意配合“表演”,可是记者不依不饶,用夹带着哭声的问题,千方百计地“动员”这位运动员哭出来。最终记者“催泪”成功,运动员与记者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中国羽毛球女子双打运动员意外失手之后,记者似乎发现了催泪的机会,于是步步紧逼,最终在运动员大巴车上捕捉到了泪流满面的感人场面。

    不能说这些记者不敬业,也不能说这些记者心存恶意。在赛场上失去宝贵的机会,对运动员来说当然是一件痛心疾首的事情。正因如此,记者从技术的角度询问失利的原因之后,不应该借题发挥,询问一些情感上的问题。没有获得奥运会的奖牌,运动员当然痛苦,想起那些满怀期待的亲人,回想教练员和领导的精心培养,运动员当然会产生愧疚的心情。但是,给运动员以心理上的安慰,让他们尽快摆脱痛苦的记忆,是记者的良知所在。不要为了捕捉感人的画面,而故意催人泪下。  

    从记者的“催泪”采访,我们不能不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的记者仍然缺乏职业意识。记者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必须站在新闻现场,向读者和观众客观地报道所发生的一切。假如记者痛哭流涕,或者泣不成声,那么,不但会影响信息的发送,而且会“感染”现场的被采访者,从而使记者的采访变成了舞台表演。过去我们总以为只有电影演员才有程式化的表演,现在发觉记者采访也有程式化的问题。在运动员比赛结束之后,记者会凑上前去,询问运动员此时此刻的感受如何,如果运动员获得了冠军,那么,记者预想的答案是“很激动”;如果运动员没有获得奖牌,那么,记者就会千方百计地让运动员做出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然后用不痛不痒的安慰结束采访。这样的采访,不但是对运动员的折磨,也是对观众和读者的折磨——记者没有意识到,观众和读者更希望看到或者读到的是冷静的技术分析,而不是泪水。

    有人说记者是一个进入门槛非常低的职业,只要会说话,就可以成为记者。这样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觉,根本原因就在于,记者经常在采访报道中提出一些非常“弱智”的问题。记者必须在短暂的时间里,向公众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于记者来说,不亚于一场艰苦的比赛。所以,记者在制作新闻作品的时候,务必要刻苦用功,不能以为进入赛场就可以成为记者,更不要错误地以为把运动员搞得泪流满面就是一个合格的记者。记者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应当让运动员在头脑冷静之后,回答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在语无伦次的情况下,说出许多感人的废话。所以,在现场采访中,应把握好“催泪技巧”的慎用原则。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