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技巧之一:巧处设计,机智取胜。
记者采用机智灵活、巧妙多变的提问方法,或是设计一些问题,与被采访者共同讨论、商榷,特别是针对事件中的某个点展开探讨、争论,使新闻事件的本质、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表现,或句句紧逼,或旁敲侧击……问得巧,有玄机。笔者采写过一条短消息《一碗粥贵过一公斤米》(2002年度江苏广播新闻奖二等奖):
记者:(现场口播)听众朋友,“2002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今天上午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水稻产区的60多家企业在博览会现场摆下了展台,记者发现上海川崎公司展销的“中华便当”碗粥异常热销。
记者:这一碗粥是多少钱?
营业员:这里卖2块钱,超市里卖2块5。
记者:那一碗粥它的重量现在是多少?
营业员:250克。
记者:(现场口播)川崎公司的副总经理冯德培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在没有投入一分钱(广告)的情况下,销售超过1000万,我们的计划是在第三年做到5个亿。
记者:你们选用的米是哪里的?
冯德培:米啊,米就是你们本地的“淮上珠”大米。
记者:米的品质怎么样呢?
冯德培:非常好,口感非常好,无污染,还有保健营养作用。
记者:(现场口播)记者随即采访了前来参展的我市知名的神龙米业有限公司的副经理史纪琐先生。
记者:上海川崎公司生产的碗粥就是你们加工的“淮上珠”大米,请问神龙米业在大米的深加工上做的怎么样呢?
史纪琐:这个,暂时还没想过。
记者:(现场口播)各位听众,据了解,我市每年向全国各地出售优质大米4亿公斤,平均每公斤的销售价格是2块2毛钱,但到目前还没有一家进行稻米深加工的企业,看来我们不能只顾怎么抬头吆喝卖米,也应该低头思考怎样在稻米的深加工上做做文章了。
这则短消息反映的是农业产业化问题。记者采访中发现淮安的一公斤米卖不过上海的一小碗粥,但是作为反映问题的报道,直接采访往往受阻,而巧妙地设计话题,有可能引出记者需要的内容。第一段采访中记者设计两个问题引出“一碗粥的价格和重量”;第二段采访中设计两个问题引出“川崎粥就是淮安米生产的”;第三段采访中设计一个问题问出“淮安在大米的深加工上还没有想过”这一事实主题。三段问话清晰地表述出“我市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不足”这一主题。提问看似轻松,其实经过深思熟虑,是引导式的。
提问技巧之二:精确设计,细节取胜。
一问既准,句句到位,此谓精确。“细节”就是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记者以精密的思维和敏锐的反应,听清被采访人的每一句话,且能琢磨推测出话中之意、话外之音,在零星片语、细枝末节之处发现问题并及时追问,越是不起眼的枝枝杈杈的地方越是要多留心,有时一个小小的“枝杈”可能就是采访的亮点所在。
2001年笔者采访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这本是一次普通采访,原意是呼吁下岗工人改变就业观念。但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很多下岗工人不愿意再就业,是因为他们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得到保护和尊重。
记者:政府想了很多方法、出台政策让你们再就业,为什么不去应聘?
下岗工人:一天干10多个小时,没有加班费,也没有星期天。
记者:那工资是多少?
下岗工人:就200块钱。还不如在家。
记者:有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吗?
下岗工人:什么都没有,哪个想干。
这段对话,记者的提问处处从细节着手,问出了下岗再就业工人的收入、工作时间、各项保障现状等,从这些细节中敏锐地发现“下岗再就业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得不到尊重”这一大主题,缘此写出的评论《尊重下岗再就业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获2001年度江苏广播新闻奖一等奖。
提问技巧之三:深层设计,开掘取胜。
一问见底,辐射引申,此谓开掘。要设计一些问题导入被采访者的思想深处,引发他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在回答“为什么、应该怎么样”的过程中展示主题的深刻性。这种提问法,把具体的问题放到更广泛、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辐射,在比较中评判事物的价值,揭示新闻的主题。
2007年3月17日,在淮安市石塔湖边玩耍的一个孩子不慎落入湖中,围观的几十个青壮年人没有一个人跳水救人,一位70多岁的老人跳入湖中救出了小孩。笔者觉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此新闻具有典型性,因此邀请了救人老人吴迎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德海、淮阴师院教授韩同友走进电台直播室。在这档访谈节目中,我们设计了主持人和吴迎山老人这样一段对话:
主持人:您是70岁的老人了,跳水救人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犹豫或者说顾虑呢?
吴迎山:我当时没有任何想法,我只有一个心,要救人,我当时只有这个信念。
主持人:你把孩子推上来时,自己的体力已经不行了,那时候是什么感觉?
吴迎山:当时我在水里头把孩子推上岸边,我身上穿的衣服被水浸泡了,身体越来越重,我感觉到不行了,湖里有个小船,我就趴在小船上面,这个时候我眼睛已经睁不开了,心里头想,我可能自己没命了。
主持人:现场其实已经聚集了很多的围观者了,但就是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个时候,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吴迎山:我心里想啊,平时人家都讲好人多,但是在我救孩子上不来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围观人,只有刘老爹一个人拉我。
主持人:现在回想起这件事,你心里还有一些失望,所以说我很想问你,那如果再发生一次这样的事情,你还会奋不顾身地去做吗?
吴迎山:我出生在农村,1956年到部队去,部队把我选送到空军第九航校,我在1960年6月入党,我受党教育,受部队教育,自己只有一个信仰,要乐于帮助人。
这段对话,把具体的问题放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大背景中,具体提问个个都深入到吴迎山老人的思想深处,同时,将老人的行动和周围冷漠的人群进行比较,展示老人的思想境界。这几问问出了“金”言“妙”语。这档访谈节目也因为主题现实意义强,访谈话题循循善诱,拓展到事件人的内心,获得了2007年度江苏广播新闻访谈节目一等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