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素描】90后文物修复师张政敏与鸟尊的不解之缘

  • 发布时间:05-03 16:47
  • 新闻来源:央广网
  • 责任编辑:王婧

    央广网太原5月2日消息(记者张洁)鼎、簋、觥、尊、卣、钟、剑、镞……走进博物馆,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物,就像乐谱上跳动的音符,共同奏响千年前三晋大地青铜文明的辉煌乐章。但刚出土的青铜器,却不像在博物馆的展柜中看上去那么美好,腐蚀、变形、残缺,甚至“粉身碎骨”……让青铜器恢复如初,就成为金属文物修复师的使命。

    90后小伙儿张政敏,是山西博物院的一位金属文物修复师。学生时期,他非常喜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机缘巧合下自己也走上了“修文物”之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鸟尊,也是修复技艺的巅峰之作。来博物院工作后,我总是会仔细地观察鸟尊,研究它身上的修复技术。”张政敏对记者说,鸟尊成为他不断提高修复技艺的“领路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00年,鸟尊在被发现时残破严重,其尾部象鼻的关键性部分一直缺失。此后,在对晋侯墓地发掘出土的文物进行整理时,发现了鸟尊缺失的部位。张政敏回忆说:“历时整整一年,我和老师一起修复鸟尊,整个过程很艰难。但这是我的荣幸,是我选择这一行最骄傲的成就。”

    如今,鸟尊完整无缺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它身旁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详细介绍其修复历程的视频,其中频频入镜的文物守护人中就有张政敏的身影。

    在山西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室里,张政敏指着一件春秋时期的编钟告诉记者:“你看这件器皿表面黄色的斑点,就是有害锈,我们要用工具一点点清理干净,同时确保文物本体不会受到伤害。”除锈,只是医治文物的最基本步骤,从业10年,张政敏修复青铜器近千件,每修复一件器物需要清洗、除锈、矫形、补配、粘接、打磨、作色等多个繁琐的步骤,每一步都必须谨小慎微。

    如今,年轻的张政敏已经是一名“老”手艺人。2023年,他一举拿下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一等奖,还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今年,他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因热爱而坚持到因责任而坚守,张政敏对文物修复工作的理解日益深刻,“修复师身上肩负着把文物‘叫醒’、让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每天在工作台前的全情投入,都是为了明天人们能与历史隔空对话。”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文化中国行•海报丨“五一”访古citywalk清单!山西古城远比想象更具魅力

文化中国行•海报丨“五一”访古citywalk清单!山西古城远比想象更具魅力

山西日报  05-03 16:40


文化中国行丨泥条盘筑、斗拱搭建……来山西博物院体验不一样的劳动节

文化中国行丨泥条盘筑、斗拱搭建……来山西博物院体验不一样的劳动节

山西日报  05-03 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