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4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东辉 梁晓飞 王劲玉
杨柳吐穗,草木萌动,时下的三晋大地春意渐浓。行走于巍巍太行、莽莽吕梁,到处生机勃勃。
山西承担着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等重要使命。立足省情实际,山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贯穿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全过程各方面,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培育塑造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在新旧动能交替中下“先手棋”
厂房外,挖掘机等机械来回穿梭;厂房内,一个个机械臂不停地安装调试。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晶科能源“年产56GW的光伏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这一项目总投资560亿元,是近年来山西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行业垂直一体化数字工厂。
3月26日,随着第一条生产线全线贯通,项目一期工程顺利投产。一期占地1300余亩,相当于120多个标准化足球场。从对接洽谈到一期投产,仅用一年时间;从开工建设到全线量产,只用半年时间,中间还跨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季。在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仙德看来,山西项目“创造了一个奇迹”。
“奇迹”背后,是山西全省上下推动产业转型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资源型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山西来讲,要实现转型发展,根本上是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摆脱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当下的投资结构决定了未来的产业结构,抓项目建设就是促动能转换。在春节假期后的首个省委常委会议上,山西省委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抓营商环境、抓招商引资,奋力抢抓工作先机,进一步深化全方位转型。
前不久,山西举办了今年首次项目集中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三个一批”活动,全省开发区共签约项目194个、开工项目199个、投产项目172个。这是自2020年以来,山西连续第五年聚焦“三个一批”抓项目,也是山西久久为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现实注脚。
统计显示,去年山西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4.5%。今年前两个月,全省新兴产业投资增势良好,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2%。
新动能涌现的同时,山西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数字赋能、低碳倒逼,推进钢铁、有色、焦化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在产钢铁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6.6%,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1%。体量巨大的传统产业,正在成为节能环保、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沃土。
新兴产业上“新”,传统产业焕“新”,山西转型发展积厚成势。近五年来,山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去年山西经济增速在前两年增速持续居全国前列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回升,全省经济在固本培元中回升向好。
新能源产业开启换道超车“新赛道”
3月13日,山东日照兴业集团董事长丁杰如愿拿到了一张营业执照。距他来山西省侯马市考察仅仅一天,一项投资过亿元的“光储充换”车网互动一体化千里新能源大通道项目正式落地。
拿到电动重卡物流的营业执照后,丁杰将在从山东省日照港到山西省侯马市的公路上布局充换电站,建设一条新能源大通道,满足超2000辆传统燃油重卡转为电动重卡的需求,让千里货运通道变成节能通道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
“实现电动重卡替代后,物流成本将下降20%至30%。从侯马到日照有960多公里路程,一个来回每吨货物就能节约成本约50元。侯马市周边年运力在1000万吨左右,节约的成本足够将充换电站布满更多区域。”丁杰说。
随着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相关产业在山西纷纷落地,各类新能源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追风逐日之间,传统能源大省山西在新能源赛道上加速奔跑。
在山西大同,晋北60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正在建设中。原本因采煤受损的土地伤疤,成为发展光伏产业的宝贵资源。全部建成后,这一基地每年可向京津冀输送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去年山西发电量达4376亿千瓦时,每4度电就有1度是清洁电力。到今年1月底,山西省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能源结构含“绿”量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山西以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强延链补链强链,做强做优“链主”“链核”企业,通过“一企成一链、一链成一片”,推动光伏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正在建设的晶科能源山西项目为例,目前已签约36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光伏产业生态链加速形成。
立足省情,山西把推动能源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协调协同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能源革命的关键所在。在山西确定的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中,直接与新能源相关的就有5条。除光伏产业链外,还有风电装备、氢能产业、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产业链。
弥合短板栽好营商环境“梧桐树”
“北方无霜期较短,每年项目建设的有效时间很宝贵。传统的建设项目审批手续繁琐,企业拿地后要花费大量时间跑手续,导致项目达产见效慢。”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权益处处长王满说,为破解发展短板,山西以开发区为主战场,多部门联动,纵深推进“标准地”改革。
不少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过去,节能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洪水影响评价、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水土保持评价等事项,都得由企业自己跑,全部跑完才能开工建设。
改革后,山西将上述7项区域性评价全部由政府统一免费提供,单个建设项目不再开展相关专项评价。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又增加了文物保护和考古许可、水资源论证等评价项目。其中,大同、忻州、晋中、运城、临汾、阳泉等市开展的评价项目达到10项。
王满说,全省71个工业类开发区的7项区域评价已全部完成,去年起山西省级及以上工业类开发区用地全部实现以“标准地”形式出让。
中联恒创(临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栋说,公司去年落地山西临汾,从土地摘牌到施工许可证办结,最快也要107个工作日,实际只用了37个工作日,“完全超乎了我们的预期”。临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白建成说,“标准地”改革发挥了关键作用。企业拿地前,300多亩建设用地所需的区域能评、规划环评、文物调查等区域评价已由政府事先完成。
随着“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一业一证、一表申请、一证准营”“7×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超市等措施的实施,山西项目建设审批效率明显提升。同时,山西运用“啄木鸟”工作机制,推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制度,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创新“企业安静期”制度,规范涉企监管执法,以政府服务的暖心筑牢企业发展的信心。
针对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山西省纪委监委牵头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政治监督专项检查、治理“新官不理旧账、政策不兑现、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专项行动、“黄牛”“黑中介”等破坏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等,让群众和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与此同时,山西省政府狠抓专项检查问题整改,去年推动各级各部门整改问题1437个,健全完善制度723项,规范各级政府自觉守信践诺。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山西成为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
分享到: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今年4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一周年。这是一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律,也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之后制定的又一部流域专门法律,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山西日报  04-13 10:26
山西日报记者闫杰报道 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将于2024年4月15日至5月5日在广州举办。为借助这一国家级展会平台,更好地宣传山西形象,推介山西品牌,提升山西知名度,扩大山西影响力,由省政府主办,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外事办、省投资促进局共同承办的“山西之夜”活动将于15日晚亮相广州。
山西日报  04-12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