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新程 看发展】杂粮不“小” ,产业“不赖”!看忻州人把资源变动能

  • 发布时间:12-01 09:49
  • 新闻来源:山西日报
  • 责任编辑:王婧

      红面鱼鱼、莜面窝窝、荞面饸饹、豆面抿尖……从古至今,杂粮在山西人的饭桌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传承千年。11月30日,“启新程 看发展”第十六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来到了“中国杂粮之都”——忻州,探寻山西杂粮美食背后的秘密。

      “之前,不少外地朋友认为山西的‘莜面鱼鱼’是一种鱼。其实,莜面鱼鱼是山西的一道传统特色美食,因为它两头尖尖的外形像鱼,所以因此而得名。”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娟介绍,“莜面鱼鱼的原料莜麦就是我们忻州谷物的一大种类,它含糖量低,含有的亚油酸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口味独特的同时又有益健康。”

      事实上,莜麦只是众多忻州杂粮其中的一种。据徐娟介绍,目前,忻州现种植杂粮有4大类,20余个作物种类。全市14个县(市、区)也都有着各具特色的不同种类的优质杂粮。其中,谷子、糜黍、甜糯玉米等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藜麦、红豆和小米远销美洲、欧洲。

      走进“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的杂粮文化展示中心,一帧帧“科技感”饱满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千里沃野的蓬勃生机。“区块链溯源系统”正全程记录着当地杂粮“产、购、储、加、销”的全过程。

      “通过全维度、透明化追踪记录杂粮作物生长收获过程,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可溯源,让杂粮有了‘身份证’。溯源系统可实时监测日照量、温度、风量、土壤墒情等21个指标,提示农民何时该播种、灌溉、收割。”徐娟坦言。

      一排排颜色各异、品种多样的杂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各位记者纷纷拿起来仔细观察,充满好奇。“陕西和山西是兄弟省份,饮食文化比较相近。今天来到忻州,才知道这里的杂粮品种原来这么多。”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网记者刘晓说。

      忻州是中国粮食协会命名的“中国杂粮之都”,因地处北纬38度“黄金生物带”,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加上生态环境优势和传统耕作优势,形成了稳定的杂粮优势区域和生产基地。近几年,6个县先后荣获了“中华红芸豆之乡”“中国藜麦之乡”“中国亚麻油籽之乡”“中国甘甜红薯之乡”“中国高原莜麦之乡”“中国甜糯玉米之乡”称号。

      以推动杂粮产业为抓手,“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全力打造了集“杂粮科研创新、产品展示、文化科普、人才教育培训、仓储物流、进出口贸易、电商营销、文旅康养体验”八大主要功能为一体的“买全球、卖全球”的国家级杂粮大市场。

      自2017年12月启动建设以来,园区完成了国家级忻州杂粮市场、忻州海关、山西杂粮科技创新园区、山西省杂粮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试验基地五大板块的建设,实现交易3.51亿元,其中线上成品粮订单700万元,线上原粮订单3.1亿元,线下实体市场完成交易3400万元。

      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爱明表示,目前,园区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园区。下一步,“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将以园区为引领,推动全市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打造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忻州样板”,成为太忻经济区忻州农业板块的重要支撑。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全省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杨文)11月30日,全省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会在太原召开。省委书记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山西日报  12-01 09:35


第一观察|面向53个非洲国家,习近平主席再提这一倡议

第一观察|面向53个非洲国家,习近平主席再提这一倡议

新华网  12-01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