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先智:无悔人生路

  • 发布时间:04-12 18:09
  • 新闻来源:
  • 责任编辑:王婧


    孟先智 又名孟智秀。1938年出生,山西省繁峙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编者话:他出生在滹沱河畔,亲眼见证了繁峙秧歌的兴衰,无论秧歌剧团如何沉浮,他始终本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再苦再难也要在剧团坚守。


    正月十五的繁峙县城,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海洋,震耳欲聋的锣鼓,传送春天讯息的舞步,是那样富有激情和活力,让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也就是这一年一度始终如一的节日,见证着繁峙秧歌带给人们的欢乐和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家们因繁峙秧歌而跌宕起伏的人生。

    2006年,繁峙的传统剧目秧歌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消息,让为繁峙秧歌坚守了一辈子的老艺人孟先智倍感欣喜;2012年,孟先智成为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说起老孟,老伴王桂兰回忆起当年为支持丈夫的工作,总是忍住眼泪,但这些她都默默承受了,夫妻间的理解和融洽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相濡以沫,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夫妻情深。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温饱不济是常有的事,19岁的孟先智外表英俊,性格温和,早早便成了亲,是由于年龄小,家里又穷,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挣钱门路来养家,便跑到龙山修水库,而妻子经常是住娘家,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就在这时,老天眷顾良善之人,孟先智改变命运的时候到了。

    在龙山修水库的孟先智在闲暇之余,总喜欢放声高唱,这让周围的人们渐渐知道了这个没事总是展歌喉的小伙子,于是有一次,山上的人们想娱乐,便把孟先智叫上去唱歌,几曲完毕,兴致很高的人们为了感谢孟先智,就送给他一些糠炒面。

    当年的孟先智并没有想到,自己无意的演唱并不只是挣一斤糠炒面那么简单,而是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孟先智的好嗓子很快就传开了,并且传到了当年秧歌剧团副团长杨琏的耳朵里,杨团长正担任着给秧歌剧团招收学员的任务,听说了孟先智的演唱,再加上别人的推荐,他对这个才貌双全的小伙子动心了。

    杨团长对于人才十分爱惜,在通过对孟先智的测试后,他十分满意,毅然收下了孟先智,做梦都没有想到能进剧团的孟先智高兴极了,他决心要在剧团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就这样,刚结婚一年的小夫妻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分居生活。孟先智一心想着到剧团就能养活家了,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刚到剧团自己只挣三块半钱,对于要养活妻子,这三块半生活是照样拮据,不久,窘迫的妻子也到铁路上打了工,挣的十八块钱,也就是说,妻子就是上天派来照顾和支持孟先智生活和工作的。

    而在剧团,孟先智是暗下决心,不能因为只挣三块半钱就打退堂鼓,要发展,必须下苦功。好强的他进行着超出别人几倍的练习,在勤学苦练的同时,副团长杨琏也把孟先智收为自己的徒弟。

    孟先智跟着杨琏师傅,凭着技艺的成熟,很快在剧团出演了秧歌的很多剧目。《空印盒》中的何文彦、《珍珠塔》中的方仰、《双罗衫》中的徐继祖、《九件衣》中的田玉林等等,由于他扮相俊美,做工细致,在当时就被人们称为“奶油小生”。

    短短几年,人们的好评如潮水般涌来,孟先智凭着精湛的业务水平担任了剧团工会主席,为剧团的业务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而就在孟先智要在剧团大干的时候,令他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由于当时演出没有话筒,全凭嗓子好,而下乡演出没有孟先智群众就不定戏,以至于他过度劳累,当年的金嗓子一下子成了沙喉咙,这一打击,让孟先智火热的心降到冰点。他找到当时的团长侯敬仁要求调离,可侯团长愣是舍不得他走,正好有个姓刘的老师给孟先智推荐了一个剧目《柜中缘》,让孟先智出演其中的丑角,孟先智感觉到自己从没有演过丑角,现在无从下手,但在众人的鼓励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出演,结果令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一炮走红。


    [SITESERVER_PAGE]

    孟先智在在整理剧目


    是金子哪里都闪光,虽然孟先智嗓子不能再唱生角,但他饰演的丑角同样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唐县审诰命》、《逼婚记》、《芝麻官》、《刘家庄》等剧目让观众为之倾倒,尤其饰演反面角色,《红灯记》中的鸠山、《沙家浜》中的刁德一、《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李双双》中的孙喜旺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由他演出来却是一种独特的味道,长相俊美,却要演出狠毒的嘴脸,这让人们对他扮演的角色更是恨之入骨。所以无论在繁峙、内蒙、大同等地区,孟先智走到哪里都是掌声一片,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在孟先智的人生中,有很多的想不到,这次,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就在他改唱丑角从头学起时,妻子难产,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差的年代,妻子好歹捡了条命,孩子却还没来得及睁开眼睛就离开了,而这时的他正在演出,没有看到妻儿最凄惨的那一刻,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孟先智又在忙于演出,孩子又没有活下来,妻子怕他分心,后来才托人带话给他,等孟先智回到家时,已是时过境迁。

    就这样,孟先智忍着伤痛,在剧团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八年。转眼之间到了“文革”,繁峙秧歌在这期间遭受了沉重打击,传统剧目被禁演,业余班社销声匿迹,大部分专业演员或改行或歇业。繁峙县秧歌剧团也三起三落,一度成为只剩下二十多人的“宣传队”。可孟先智却矢志不渝,依然坚守在秧歌剧团,默默地承担起秧歌的研究工作,因为他坚信,繁峙秧歌总有一天会重新焕发生机。

    十年的无言坚守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春天,1976年,文革结束,繁峙秧歌再次获得新生,孟先智也终于松了一口气,排演了《双喜临门》,他在剧中饰演的没嘴葫芦荣获二等奖;1978年,孟先智担任了剧团导演和副团长,从此,他潜心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徒弟,为繁峙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善良又执着的孟先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培养下一代身上,而对贫寒的家,他是充满了愧疚之情,是啊,人生不能两全,人的精力有限,舍小家为大家是孟先智一生无悔的选择。当年大女儿出嫁时,收了男方家七百元聘礼,这七百元像是救命稻草,孟先智给家里买了一千斤煤,剩下的钱全部买了玉米维持生活,老伴王桂兰为了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工作,家里入不敷出也自己默默地承受,自己想办法为家里人找吃的,从来没给丈夫添一丝麻烦,实在苦了,背着人自己偷偷哭上一顿,自此落下眼疾至今。

    宽容的老伴理解孟先智,给了他莫大的支持,让他安心在艺术道路上前行。孟先智在1979年获得山西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培训导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任命书;1986年,他被评为“全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紧接着,孟先智协助山西电视台导演的传统秧歌剧目《九件衣》、《安瓜》多次在山西电视台播出;1999年,地方戏剧节目《觉醒》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文艺汇演,孟先智荣获全市“导演奖”。

    近年来,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繁峙秧歌确面临着重重危机,市场萎缩,人才外流,剧团不能自养,艺术难以传承,面对困境,倔强的孟先智却依然选择坚守,没离开秧歌剧团半步。繁峙秧歌剧团的老艺人魏来福本着不能让繁峙秧歌失传的宗旨,十多年大量收集整理秧歌资料,孟先智在这期间跑前跑后大力协助,如今,在繁峙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韩英的支持下,《繁峙秧歌音乐》、《繁峙秧歌传统剧本》、《繁峙秧歌戏选段精粹》已经出版成册,他们的这一举措,对繁峙秧歌的拯救、传承、保护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2013年新年伊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繁峙秧歌剧团正式挂牌,而振兴秧歌再次成了孟先智的心事,但值得欣慰的是,老孟的儿媳妇李冬梅已成长为繁峙秧歌剧团的副团长,李冬梅表示,自己现在从事这一职业,就是要把老艺人们身上最宝贵最优秀的东西传承下去,去完成他们那一辈人未竟的事业。


    (王艳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