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4-10   责任编辑:王婧
繁峙秧歌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秧歌,而是属于戏曲艺术品种的小剧种,它流行于繁峙县及周边地区。
历史渊源
繁峙秧歌源自唐代以来盛行于民间的秧歌小调。明代万历年间,这种曲调传入繁峙奋地、白马石(现属应县管辖)一带,故亦称奋地秧歌。最初只是一种在街头巷尾跑摊演唱的广场艺术,表演也比较简单。清代道光年间,经民间艺人创新改造,吸纳各路秧歌的表演精粹,吸收部分戏曲剧目,加以改进,并搬上舞台。经多代人的努力,使其逐渐演变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品种。
艺术特征
繁峙秧歌在长期孕育过程中,广泛吸收朔州秧歌、盂州秧歌、民歌时令、小调,以及曲艺、北路梆子、晋剧等曲调和剧目精华,充实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特征。
繁峙秧歌戏的唱腔、曲牌、小调、训调、民歌等类别繁多,品种齐全。现有86个剧目、75个曲牌。其代表剧目有早期的《安瓜》、《打灶君》,以及后来的《九件衣》、《花亭会》等,形成独树一帜的北地艺术风格。